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忘却尘世的追逐 抱守诗的灵性 诗的矜傲 诗的飘逸
 
首页友情论坛Latest images搜索注册登录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Aaua11
新诗歌理论创作
天地诗心 纯诗歌论坛 感谢您的飘来与赐言 感谢您一起与我们重创诗歌理论 有意可以给yhchzfm留言或信息

1917--1978 第一代诗歌

1978--1999 第二代诗歌

21世纪 第三代诗歌

荣誉坛主 铁树

 

总坛主

 

坛主

 

管理员

 

特邀论家

 

创办人     叶惠成

 

(请将博客地址

发给yhchzfm

 谢谢)

最新主题
» 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等等 欢迎您的赐言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31, 2013 7:57 pm 由 yhchzfm

» 自由诗属于哪一个体裁?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31, 2013 9:45 am 由 yhchzfm

»  T.S.艾略特:空心人 ---绿豆 译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31, 2013 9:39 am 由 yhchzfm

» 我们以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的信念感谢您的加入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五 八月 30, 2013 8:42 am 由 yhchzfm

» 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 卞之琳译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9:53 am 由 yhchzfm

» 第三极神性写作 理论简要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9:09 am 由 yhchzfm

» “第三条道路写作” 理论简要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8:53 am 由 yhchzfm

» “民间写作” 理论简要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8:51 am 由 yhchzfm

» 非非主义 (红色写作)理论简要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8:41 am 由 yhchzfm

» 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二 八月 27, 2013 8:37 am 由 yhchzfm

» 专 栏 说 明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一 八月 26, 2013 7:41 pm 由 yhchzfm

» 天 地 诗 心 广招人才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日 八月 25, 2013 10:22 am 由 yhchzfm

» 第十五章 回归人的世界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8 am 由 yhchzfm

» 第十四章 担当即照亮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7 am 由 yhchzfm

» 第十三章 论诗人的勇气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6 am 由 yhchzfm

» 第十二章 论诗歌中的力量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5 am 由 yhchzfm

» 第十一章 诗歌及其世界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4 am 由 yhchzfm

»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3 am 由 yhchzfm

» 第九章 论天才的不存在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2 am 由 yhchzfm

» 第八章 当代背景下的三大统一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1 am 由 yhchzfm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向下 
作者留言
yhchzfm
Admin
Admin
yhchzfm


帖子数 : 73
积分 : 258
注册日期 : 13-08-05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Empty
帖子主题: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Icon_minitime周六 八月 24, 2013 10:23 am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一、历史形态下的写作动力

要谈论写作的内在动力,可能有点像谈论文明的启源一样困难。曾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战争启源说可能适应不少城邦,是战争恐惧使氏族聚集起来,共同对抗入侵。但在卡拉尔,这块属于秘鲁古国的小地盘,却在5000年前因贸易、宗教活动和享乐使他们建立了城邦。最近考古学家在卡拉尔考古,发现这个城邦没有城墙、武器,只有用于贸易之用的渔网和几十公里以外的海洋产品,以及用于享乐之用的迷幻制品。考古学家断定:这个城邦是和平的产物,而不是战争的产物。那也即是说,在同一个时期,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一些文明,但产生的原因却不一样。写作的内在动力与文明产生的动力一样,不同的个人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便会有不同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物不得其平则鸣”受到广泛的认同。在韩愈之前,《毛诗序》关于诗的产生有过较全面的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诗的产生在于“情动”,“情动”在于“志”的得失,无论是“安以乐”、“怨以怒”还是“哀以思”都是因为“志”的得失所产生的情绪。“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毛诗序》作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它依然体现着“仁义”、君臣、父子的思想倾向。在当代,“志”体现着自由、民主、理性、法制、人道等根本价值的倾向。“志”的不同和因“志”产生的“情”不同使诗歌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诗经》中就有不同的“情”所产生的不同的“诗”。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用“和”近对与顺对及“逆”逆对来看诗。用《毛诗序》的话说,“和”者,其音“安以乐”;“逆”者,其音“怨以怒”、“哀以思”。《诗经》中《芣》一诗,可以看作诗人与世界“和”的产物;

采采芣,薄言采之。采采芣,薄言有之。
采采芣,薄言掇之。采之芣,薄言捋之。
采采芣,薄言袺之。采采芣,薄言襭之。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妇女在采摘车前草的欢愉之诗,整首诗没有一丝阴暗的影子,一切都那么欢快、明亮,充满着生气勃勃的气息。这是在人类刚刚睁开眼睛,对世界充满热情的时刻,他们与世界的交往,不需要借助知识,不需要借靠工具,他们用体肤直接与自然交往。这种景象,只有在人类初始与自然交往时才有的,一切都是原初,自然是原初,人是原初,未受到污染和异化。
但当为利益和欲望所诱惑时交往,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矛盾便产生了。但这矛盾就像这个时代的和谐一样,都是自然呈现的不需要任何价值判断或法律审判程序就能见清的。在那个自然的时代,和谐与矛盾并存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像我们这个时代,和谐必须经由梦想创造出来。《硕鼠》是诗人与世界“逆”的产物: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园。乐园乐园,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显然,诗人对于贪得无厌的硕鼠已经愤怒了,他必须起而反抗。这种写作动力与韩愈的“不得其平则鸣”的观念相吻合。
在漫长的写作历史中,正是自然呈现的“和”和“逆”调动了诗人的写作情绪。在混沌的“大道”时期,任何艺术都产生于“和”的状态。但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和”的自然状态被打破了,由于阶级的产生、不平等的出现,使“逆”的情绪开始在人的心理中出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得歌“不平”之音越来越强烈。总体来看,诗歌是对“大道”的眺望,也是人类回归“大道”的惟一途径;当人类归于“大道”之时,诗歌便可以消失了“道可道,非常道”,或重新进入“和”状态。但毫无疑问,我们还必须在漫无终期的时间里,以“和”和“逆”同时作为写作动力,去完成对“大道”的回归。
如果我们不是从表象来描述诗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以内在的心灵力量来描述诗人的写作心理,我们可以用“愤怒说”和“丰盈说”来描述。“愤怒说”是基于“不平则鸣”的写作观念,指的是诗人内心的价值尺度与外界的价值、规范、秩序产生矛盾时,以内心的力量对抗、抵制、批判现实,达到一种对现实进行重建的目的,使一个具有人性、神圣性的世界在诗歌中突现。“丰盈说”是基于诗人对具有人性、神圣性、永恒性世界重建的信任,它通过诗人内心对梦想世界的重建之后反映到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的信任,它像“愤怒说”的诗人一样清楚世界的贫乏性、破碎性,但它希望通过个体心灵的精神强度来重整世界,它对心灵与世界最终达到一致性抱着坚定的信心。

二、因愤怒而写作

如果说在人类文明早期,诗人写作是一种再现的话——无论是和谐还是矛盾——那么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诗人便带着自己的尺度、自己的“志”去面对他生存的世界。布罗茨基曾称曼德拉斯塔姆为“文明之子”,事实上,“真”诗人都是文明之子,他们的心灵都浸润着几千年的人类的、民族的文明,他们内心的善良、良知、爱和力量正是人类希望的象征。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希望不是在于科学家或政治家干得多出色,而在于诗人的内心保持得多纯正。诗人正是以这颗心去面对世界。然而,诗人一面对现实,便会产生对抗,在这个时代,这种对抗的强度也就是诗人诗歌的强度。诗人所面对的世界是怎么样呢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警醒者,他们是他的时代的苦难的经历者和承担者,他们深知其中滋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当人类睁开眼睛之后,没有一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诗人和求道者们作为完美主义者,他们时刻准备向他们的时代发出进攻。纵使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人民,他们也毫不放过在他们身边发生的任何龌龊或者说黑暗的事情。诗人的声音是一个警告。他们也不可能幼稚到以为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消灭黑暗,诗人的存在只是提示了世界如何与黑暗相处,这里包含着极大的智慧、勇气和担当的精神。
对于世界的描述肯定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海德格尔从神学和精神学角度论述了诸神遁走的贫乏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思从资本主义的机械性和剥削性论述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不平等;英国的阿克顿勋爵在19世纪考察了人类的自由史,指出了人类生存中渴望与现实之间的尴尬处境。他在《自由的历史》一书开头写道:“自由,仅次于宗教,一直是善行的动力和罪恶的惯用借口,从2460年前在雅典被播种,到我们这个民族收获其成熟的果实,从来如此。”①人类从来是善行的实践者和破坏者,这也是人类的复杂性之所在。但诗人作为人类的警醒面,他绝不会因噎废食,他以坚定的信念,在一个个复杂的时代,在自己生存的社会中实践着人类的理想。
我们在历史中,总看到诗人怒气冲冲的身影,什么都要批判,什么都要“搅乱”,他们常常成为了执政者恼怒的对象。而这正是诗人的职责所在。阿克顿对自由史的状况的描述可能有益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理解了世界,也就理解了诗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充满愤怒和不平的原因。

在每一个阶段,其自由前进都一直被它的种种天敌所围困着,即被无知与迷信,被贪婪的征服欲与对和平的过分渴求,被强者对权力的向往和弱者对食物的要求所围困着。在若干漫长的间歇期间,其前进完全被遏止了,那就是,当一些民族正从野蛮状态和外族人的掌握中被解救出来时,以及当持续不断的生存斗争剥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兴趣和领悟,使得他们急于出卖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以换取一顿浓汤时,并不知道他们所交出的东西之宝贵价值。自由的真诚朋友历来都是稀少的,其胜利都源于少数人,因为少数人跟那些往往与自己抱着不同目标的支持者结成同盟而取得了优势;这种同盟,一种历来是危险的同盟,有时便成为灾难性的,因为它给其对手提供了反击的正当理由,因为它在胜利的时刻点燃了分赃的烽火。而在自由进程所遭遇的各种障碍中,最持久或最难于克服的,莫于过围绕着真正的自由之本性所发生的困惑与纷乱。②

在自由领域,由于错误观念和利益诱惑使世界从未获得安静一刻,因此,诗人的反抗和批评便不可能停止。诗人愤怒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那些“无知”、“迷信”、“贪婪的征服欲”、“对和平的过分渴求”,以及“强者对权力的向往”和“弱者对食物的要求”。是这一切构筑了世界,也使世界陷于永无休止的纷争和动荡之中。世界的纷争和动荡还不止于此,在任何领域,强者的霸权和弱者的妥协和反抗总是在危害着世界的安全,这就使诗人愤怒的身影处处显现。
诗人是以他的爱、良知、人性和对尊严的渴望去面对世界的,这也使他们的愤怒不至于演变成反对派导致从事毁灭的行为。诗人的愤怒是隐忍的疼痛,他们是含着眼泪说着他们的拒绝。他们把麻木、妥协、自私等平庸的观念和敌对的利益争夺造成的伤害当作唐吉•珂德的风车去反抗、抵制和批判,并使世界由此获得照亮。我们从以色列诗人阿吉•米斯赫尔的《告白》一诗可以发现诗人如何处理她与“麻木”世界的关系,并如何在这里获得新的生命、新的欢乐。

我比看上去要麻木百倍
如此众多的面孔中,我忘记了
自己面孔,用那个瞬间发明的
所有赝品塞满空白

但我又写下了这些
仿佛那遣词造句的鹅毛笔中有赦免
仿佛头脑真能在幽暗的迷宫中
理清万事万物

而我最最信赖他——
这座高傲的灯塔在我身上忽隐忽视
将自负的光投向我那些
启航去黑暗中探索的英勇的船只

正是因为他,我才克制住自己
不让一个孩童愤怒的后背转向生活
那孩子敞开而且噢,那个瞬间落入
放声叫喝的胸怀

对于“麻木”时代,诗人是愤怒的。从个人的角度,她曾经想对生活转过身去,但又因为心中还怀着理想——“高傲的灯塔”——她相信能借助塔光穿越黑暗的封锁。“叫喝的胸怀”应该是“希望”的胸怀。诗人籍着心中的理想之光,在诗歌中重新建起了一个与这“麻木”时代不同的世界。
从“影响的焦虑”角度考虑,哈罗德•布鲁姆和《历史的重负和英国诗人》的作者W•J•贝特Bate把现代诗人称为“启蒙运动思想的忧郁症的继承者”,他们称这种忧郁“发自启蒙运动的心灵对自己所承继的双重想象力遗产——分别来自古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所持的怀疑态度”。①在我看来,现代诗人的所有忧郁是源于启蒙运动再一次唤醒的人性心灵在与现实的相处中,不断受制约和消解所唤起的情绪的沉积。人类有过二次觉醒,第一次是从蒙昧时期踏入文明时期,这一次觉醒使人类看见了诸神和自然,这一看见,也预示着它们灭亡的命运的到来。这一段辉煌时期是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文明大发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神分离、人的出场过程,它使人看见了一个有限性的世界。第二次觉醒从启蒙运动始,一睁眼,人类便发现他们生存的现实已与他们活着的愿望背道而驰——机械和它们通知的暴力开始统治世界。每一次看见,便意味着旧秩序的消亡;每一次觉醒,便意味着新的一轮忧郁。作为后来者,我们不可能狂妄到以为我们的心灵不是前人所遗传下来的——没有人能自己产生出自己。也正是因为我们继承前辈们的精神遗产,才使我们在一个个的世纪里患着忧郁症——像中国古典时期的归家愿望、西方对人神结合的力量的祈祷和对当前的人性的重整的期待是这种人所独有的忧郁症,他们的忧郁症使人类不至于像动物一样得过且过,对灭项之灾的降临不能预知。
归结起来,诗人的愤怒正是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抗拒。现实在不断剥夺他们从古人和前辈智慧者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反过来,他们也只能借助这一精神遗产所培养起来的心灵力量,去对抗现实的剥夺,去重整被拆解得满目疮痍的人性,以此去重归那美好的想象中的道路。

三、因丰盈而写作

我们可以想象,当人类刚刚睁开睛睛,开始自作多情地为万物命名的时候,那种内心惊喜,那种精神对爽朗、清澈的体验,是以后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见花,会十分惊奇地围上去,带着欣赏和无限的赞叹的眼光看着花在阳光中展露着花瓣,花蕊吐出甜蜜的液汁。他们呼吸着花朵散发的芬芳,由衷地唱道:“花啊花”。也许一个发音就够了。无论从什么角度,它的诗意都要比我们现在的诗歌高出百倍,它把抒情与命名,把诗、音乐和舞蹈融在了一起。在他们的嗓音吐出“花”的一刻,世界在瞬间向他们敞开,他们的眼睛充满了喜悦的泪水和神奇的光,他们的血液在歌唱,他们的每一个细胞在舞蹈,他们整个身心被惊喜充满了。如果希尼把6、7世纪的爱尔兰诗人称为“靠近亚当的原初的眼睛和舌头”,那么在人类为万物命名的初期,他们确确就是“亚当的眼睛和舌头”。他们目睹和尝试的一切仿佛与他们一样才刚刚到来,仿佛他们未到来之前一切都不曾存在。
他们是所有我们能叫出名字的诗人的前辈和先驱。他们每说出一物的名字,世界便敞开一次,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次都那么完整。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刻,他们的心灵该是多么惊喜,多么充实,他们可能相信他们真的是神的儿子;在世界上,他们没有什么畏惧,内心充满了神圣之光。人类被这束神圣之光照耀了几百万年,直到公元前500年,当人类接通了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揭开一切事物的内在逻辑时,这束神圣之光就开始暗淡了。
随后的二千年,是人类逻辑力量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与神圣之物迅猛远离的时期。人已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存之母的蔽护,被器械和它的暴力抛弃到这个荒芜之地。没有任何神圣之物与人共同置身于同一空间,人是否还活着已无法得到印证。人可能已经死了,我们只是在死亡的空间里漫游。是我们亲手扼杀了诸神自然同时又扼杀了自己。
在这苍茫的世纪,我们要么继续与器械及其暴力为伍,要么奋起反抗,沿着来路,去寻回我们的家。柏拉图说“真理封存在用过了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溯源返本。这可能是我们惟一希望之所在。
老子也曾经提醒过我们:“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我们正置身在“智慧”和“大伪”的世界中,纵使“仁义”它也经常是偏见和邪恶的籍口。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世界,良莠杂陈,一不小心,所有正直和善良的愿望就会为邪恶所用,成为邪恶的帮凶。但在这世界中,“无为”肯定是无所作为的,它至多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籍口。我们只有身体力行去做,去行“仁义”和“智慧”之道,必须抱着对拯救的信任,才有可能有一天会重归“大道”之中。而在今日,我们所做的都是短暂之事,我们所建造的都是短暂之物,但正是靠着这些短暂事物,我们才能接通与永恒和神圣之物的联系,重达于美好的世界之中。
“信”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信任、信仰能使所有短暂之物获得神圣的照耀;这神圣,首先是人性,然后才是神圣,林则徐说“能尽人心即佛心”就是这个道理。是“信”把我们带回完整的世界。对于黑暗之物如器械的暴力——异化,强者对权力的过分追求和弱者对一顿饱饭的过分渴望,对怯懦、无可奈何的过份忍让的反抗和对于幽暗之物如自然灾难和死亡的如影随形的适当认同,是使我们抵达完整世界的惟一途径。
圣卢西亚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德里克•沃尔科特的《黑八月》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与生命中不能逃避的困厄相处。是勇气拯救了我们,使我们不至于对令人失望的生活怒转身去。

这么多雨水,这么多生活,正如这黑八月
肿胀的天。我的姐妹——太阳
在她的黄房间里抱窝不出。

一切东西都进地狱;山岭冒烟
像口大锅,河流泛滥;可是她
仍然不肯起来止雨。

她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
我的诗、她的照相簿。哪管雷
像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
她也不露面。

你不知道吗,我爱你,面对止雨
束手无策;但我正在慢慢学会
爱这阴暗的日子,冒汽的山
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
和啜饮苦药。

所以当你——我的姐妹
重新出现,用你体谅的眼
和繁花的额分开雨的珠帘

一切都会同往常不一样了,真的
你看,你们不让我如我所愿的
爱,因为,我的姐妹呀,那时

我将已学会爱黑暗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
爱黑的雨白的山,而从前
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
飞白 译

这里,沃尔科特谈到了他如何慢慢与幽暗生活的相处,正如他在诗的结尾所说的“过去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事实上,幽暗生活是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对它的默认,就是对苦难命运的承担,对不可推舍或终有一死的命运的承担;只有有勇气承担这一切的诗人才能言说或去进行更具有意义的工作。举个例子,在黑暗的专制统治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敢承担流亡、死亡的威协,如果他心中不怀着拯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就不敢也不可能挺身而出,去与强大的统治阶级斗争。一个萎缩到只顾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感受的人,是不可能体验世上的一切事情的,他们的欢乐和痛苦都是十分浅薄的,他不知道其它人的感受。就像一个生活在富裕阶层的人,他如果只管自己的利益,而不把别人的死活放在眼里,那么他无疑是野蛮的。孟子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无论你生活在什么阶层,生活到什么程度,只要你用整个心胸在关怀世上的一切,包括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世界不同等级的生物之间的生存原则和生存底线,你就能清楚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该承担什么样的责职。能够这样体察世界,便是我所称谓的丰盈的心灵。
丰盈的心灵知道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它具有极强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它体察世上的一切善与恶的根源,它清楚各种事物之间的位置和相互的关系。它有点类似老子的“大道”之人,在他的身上,有着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一切,他在无方向的世界里明确一切事物的方向和此时的可能,无论是短暂之物还是永恒之物。那是一种能与万事万物沟通的人,外部那一切瞬时万变的事物,他都能准确把握;他对一切无是非、无原则、自以为得理的浅陋之见嗤之以鼻,就像自然对人类的自大从来不屑一顾,该毁灭的时候它从不心慈手软,就像上帝在埃及法老的国度播下灾难的种子,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它。
具有丰盈心灵的人是深知这一切的。丰盈心灵甚至还清楚人类文明所在位置,他可能不知道人类的未来会去往何处,但他知道现在必须以什么价值或标准去对待眼前的一切变故,它具有比愤怒更高的智慧。它也清楚“智慧出,有大伪”,他知道大伪在那里、怎么呈现。丰盈的心灵是自然的心灵,是众神的心灵。沃尔科特在幽暗生活之后,他的心灵也呈现了丰盈的迹象。
我再用波南诗人契斯拉夫•米沃什的《天赋》来观察丰盈心灵如何与日常生活相处,如何在其中突现出来,而不是消失。

日子过得多么舒畅
晨雾早早消散,我在园中劳动
成群蜂鸟在金银花丛
人世间我再不需要别的事物
没有任何人值得我嫉羡
遇到什么逆运,我都把它忘在一边
想到往日的自己,也不觉得羞惭
我一身轻松,毫无痛苦
昂首远望,惟见湛蓝海上点点白帆
韩逸 译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丰盈是一种老年的智慧,它必须由愤怒而转变过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年轻时的反抗和对恶俗的抵抗,是不可能有豁然开朗的一刻,也不可能对别人没有“嫉羡”,面对往日的自己,不觉得“羞惭”,只有那从没停止过追求的心灵才有权力和能力这样说出。他现在置身于朴素事物里,能“一身轻松,毫无痛苦”,不是因为麻木,或者对外界的恶的无视,而是因为他在更高的境界上已经战胜了,一切问题早就在他的法则之中。他的心灵达到了与自然相通,他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自然或神所看到。自然和神是不怜悯的,而诗人作为人,他深知人的有限性,他说他“毫无痛苦”,是因为这一刻他传承了自然和神的法则,就像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坚定,和看到埃及人因无知和狂妄所承受的灾难的难受,这些情绪都集中在他身上,但他在那一刻是传承了上帝的法则,他无所障碍地做着自己的事,不论拯救,还是毁灭。
在古典时代,丰盈的心灵显现为对自然的聆听,一切美发于自然发于生活,它从不需要诗人的心灵去锻造,那时候人是完整的,心一敞开,就接通了自然。李白如此歌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一竿到底。但在当代,一切皆为破碎之物,“自然”、“生活”、“人心”,甚至“李白”、“汪伦”,都必须通过重整,才能成为完整之物。因此,《天赋》中“人世间我再不需要别的事物”,“遇到什么逆运,我都把它忘在一边”两句犹为重要,我们能从中看到时间的消逝,以及发生于其中的个人的历史,它深埋着一个人成长的艰苦卓绝的过程。它重新建造了一个“昂首远望,唯见湛蓝海上点点白帆”的生命境界的基础。那些突然冒出一个高境界的诗歌是可疑的,那些无条件的丰盈是可疑的。
我的《村庄》一诗可以让我们考察在一切皆动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原状,在一切皆逝的潮流中如何凝聚,如何应和自然的法则。

是它看见了万物在征战
是它看见了荣光的残骸和遗留的废墟
只有它是静止的,没有什么能动摇
枯草就要淹没满坡的石径
它在寂静,在风中耸立
天又要黑下来,过去和未来
在快速消逝,又仿佛全在这里停驻

无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都是要消逝;无论人类有多大的追求,在神的眼里,可能就是一群小孩在沙滩边玩着堆沙的游戏,就像以色列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有“静止”的状态,才能不被动摇,才能不至于被毁灭,才能让一切在这里“停驻”。这看起来好像有反历史的动向,我们一直都在为“历史的前进”唱赞歌,但在这里,通过历史的教训,对“万物在征战”所留下来的“荣光的残骸”和“遗留的废墟”的总结,道出了历史的另一面,人类的疯狂——那些貌似强大的征服、创造——可能是人类毁灭的根源和动力,而“静默”——慢一点,再慢一点的保守行为——可能才能真正保留人类的原貌,使人类更长久地活着。
丰盈在这里演变成一种区别于米沃什的与日常的和谐相处而是和时间和自然法则和谐相处的状态,它依靠“静止”达到这一点。这也许是中国人的智慧,它继承了老子在自然中寻找生存之道的智慧。
这两首诗,以入世和出世的不同向度,到达一种和谐的境界。丰盈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和智力的根基,他们共同触碰到世界的变与不变的法则。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yhch.huashanlunjian.net
 
第十章 写作的内在动力 世宾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 天地诗心 :: 名人论诗-
转跳到: